内容注释及文献引用体例说明

一、需要引证和注释的情况

(1) 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任何其他人的语句;


(2) 文中需特别说明的不常见的史实或事实;


(3) 文中借用他人的理论、论断、思想、观点或意见的语句;


(4) 对文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资料性的补充说明;


(5) 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、不常见的专用名词、术语作必要的解释。


二、注释体例总要求

(1)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。内容注释及文献引用统一由文后注改为当页下 (脚注) , 注释序号用带“[ ]”数字即 [1] [2] [3] ……标识, 每页单独排序;正文加注之处序号标于右上角;正文后一般不另开列“参考文献”。


(2) 引用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》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。


(3) 一般情况下, 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信息仍从原文, 无须另行译出。


(4) 引用先秦诸子、古希腊、德国古典等常用古籍或经典文献, 可使用文内夹注, 文内夹注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, 用括号和楷体标出。


(5) 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、准确、规范。


三、注释的格式

引用文献的书写格式分为完全格式和简略格式。完全格式指首次出现的引用文献;简略格式指之前曾引用过的文献内容, 可采用缩略形式书写。


(一) 完全格式的体例

(1) 专著、编著、译著、外文著作。须标明著者或编者 (专著可省略“著”字;编著须在编者姓名后加“编”“主编”“编著”) 、著作名 (卷数或册数) 、译者、出版社、出版年份及页码。 (a) 外文著作名须用斜体。 (b) 外文著作如为编著, 则编者为一人时姓名后加ed., 编者为多人时姓名后加eds.。 (c) 如著者或编者为多人, 则中文著者姓名之间用顿号间隔, 外文著者姓名之间用逗号间隔。如:


贺麟:《文化与人生》, 商务印书馆, 1988年, 第1页。


任继愈主编:《中国哲学发展史》 (先秦卷) , 人民出版社, 1983年, 第25页。


黑格尔:《精神现象学》 (上卷) , 贺麟、王玖兴译, 商务印书馆, 1979年, 第1页—10页。


Aristotle, The Nicomachean Ethics, David Ross (trans.),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80, p.100.


(2) 析出文献。须标明析出著者、析出篇名、文集编者、文集名、出版机构、出版年份、页码。如:


杜威·佛克马:《走向新世界主义》, 载王宁、薛晓源编《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》, 中央编译出版社, 1999年, 第247页-266页。


(3) 引用著作和文集的“序言” (或“引论”“前言”“后记”) 时, “序言”是同一作者, 直接标注“序言”第x页;“序言”为他人所作或有独立标题, 可视为析出文献来标注。


(4) 期刊或报纸论文。 (a) 引用中文期刊或报纸论文, 须标明作者、刊名或报纸名称、期刊数或报纸出版具体日期。 (b) 引用外文期刊或报纸论文, 须标明作者、篇名 (加双引号) 、刊名或报纸名 (斜体) 、刊物出版卷期号及年份、页码 (报纸注明出版日期) 。如:


叶秀山:《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对欧洲哲学发展的贡献》, 《哲学动态》2017年第1期。


Hub Zwart, “A Short History of Food Ethics”,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, 12 (2000) , p.23.


(5) 文献作者姓名已出现在文献名称中, 如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, 通常不再标注作者姓名。


(6) 间接引文的标注须以“参见”“详见”“转引自”等引导词出现, 注明具体参考或引证的起止页码或章节。标注项目、顺序与格式同直接引文。


(7) 互联网资料。本刊提倡尽量引用纸质文献。如必须使用互联网资料, 著者、著作名等类项等同于相应体例, 同时注明详细网址和更新/引用的具体时间。


(二) 简略格式的体例

再次引证或重复出现的著作、译作、文章, 只需标注著者、著作名、页码。如:


贺麟:《文化与人生》, 第1页。


Aristotle, The Nicomachean Ethics, p.100.


(三) 说明与注意事项

(1) 无论中外文注释, 结尾必须有句号。中文是圆圈, 西文是圆点。


(2) 英文页码标符用小写p., 页码起止用小写pp.。其他外文可结合语言习惯参照执行。


(3) 书名和期刊名, 中文用书名号, 外文则用斜体;论文名中文用正体加书名号, 外文用正体加引号。